918博天堂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

北京918博天堂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教育 >>科普文章

健康教育

科普文章

科普|爸爸妈妈,我不是逃避学习,我是抑郁了

字号: + - 14

小晨读初三,最近一个月总是感觉没有精神,疲惫不堪,但是晚上睡觉又睡不着,头痛头晕,以前爱吃的食物现在也不想吃了;以前喜欢的同学和朋友,现在也不想来往和交流了;不想上学,就想一个人待着;即使去上学,也总是走神,讲课听不进去,学习成绩也下降了。

父母总认为小晨是因为进入了青春期,情绪波动比较大,遇到点事情就矫情,或者是“懒”,找借口不想上学,非但没有给小晨及时的帮助和支持,反而冷嘲热讽,父母还会因此事争吵,导致家庭氛围紧张。

小晨的症状越来越重,甚至出现故意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情况。父母这时候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抑郁了,立刻带小晨前往918博天堂就诊。

通常,青少年抑郁发生在青少年情感和认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,是青春期伤害和痛苦的主要来源,对青少年的学业发展、社会功能和健康相关行为(吸烟、饮酒和沉迷网络)均可能产生严重危害。

一 青少年抑郁的早期症状有哪些?

1 情绪低落,心烦意乱。总是高兴不起来,语言或行为经常流露出不安、忧愁、悲伤等情绪,不能安心学习。可能会迫切地想要改变学习环境,比如换班或转校,但是改变环境后,状态也不会好转。

2 社交回避,不愿意上学。曾经喜爱的活动觉得索然无味,不能再带来欢乐,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失去兴趣。倾向于贬低自己,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一无是处,没有价值。

3 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,言语减少,反应迟钝,严重时呈现为“痴呆”状。

4 入睡困难,失眠,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,总感觉疲惫,甚至起床和洗漱都变得困难,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。

5 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,如头痛、头晕、胃痛、胸痛、呼吸不畅等,似乎“病”得很重,但是经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问题,经过治疗后仍无好转。

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,有些家长不仅不重视,反而还认为孩子“懒”“装病”“叛逆”“自私”“想太多”“矫情”,导致孩子的抑郁情况越来越严重。因此,无论孩子是否表达自己,父母都要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,从各种异常行为中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问题。

二 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哪些?

微信图片_20240404152238.jpg

1 遗传因素

抑郁症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,父母患有抑郁症是孩子青春期抑郁的常见危险因素。

2 家庭环境因素

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,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。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,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会非常敏感。

一方面,父母教养方式不当,如和孩子交流少,对孩子的情绪、人际交往、情感变化、内心需求选择忽视,或者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孩子强掌控,给孩子施加各种不在他们心理承受范围内的压力,让孩子喘不过气来。另一方面,家庭氛围凝重,若父母之间经常有言语或身体冲突,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关系不稳定,从而产生不安全感。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。

3 应激生活事件或社会压力因素

首先,早年的创伤(如家庭暴力、父母离婚、亲人离世、校园霸凌等),成长中的逆境(如被老师批评、考试失利、被周围人误解、和父母吵架等),这类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内心产生直接影响。

其次,持续较高的学习压力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,当学校和家长都是“以分数论英雄”时,孩子会理解为,如果成绩不好自己就毫无价值、罪大恶极,从而感受到巨大的学业监控和评价性压力。

最后,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,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。如果孩子的同伴关系持续矛盾、人际关系疏远,或在集体中感到被边缘化,这些均容易引发孩子抑郁,而抑郁又会让孩子更加地人际退缩,从而加重症状。

三 父母如何应对青少年抑郁?

1. 正确认识

正视抑郁症,认识到孩子是生病了,不是矫情,不是逃避学习。

2. 理解包容

学会倾听,学习沟通技巧,开放平等对话,像朋友一样了解孩子,给予孩子理解和关怀,获得孩子的信任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,是被家人关心的。

青少年在面临抑郁带来的痛苦时,受限于学校环境、学业压力、父母教养方式,无法自主采用缓解情绪的方法,诸如休息、旅游、聚会、看医生等,因此父母更加需要主动去理解与支持孩子

3. 稳定支持

孩子抑郁,作为家长难免会难过、着急、焦虑。但是,如果父母自己先乱了神,紧张和焦虑就会传递给孩子。因此,父母应调整自己,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,放慢脚步,尊重孩子,关注孩子感受,营造平等、和睦的家庭氛围。

发现孩子抑郁后,父母也往往会尽其所能地采取行动,期望孩子的症状立刻消失。但是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抑郁的发生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,症状的缓解需要整个家庭配合医生长久地共同努力。

4. 识别预防

家长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,了解抑郁的常见症状表现,当孩子出现抑郁征兆时,要及时给予帮助,不要轻视问题,更不要讳疾忌医。若孩子有自杀倾向,不要认为只是威胁,一定要足够重视,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
微信图片_20240404152239.jpg

友情链接: